肉文小说 - 其他小说 - 平安传(校对全本+隐藏)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12

分卷阅读212

    道的罪臣,无端造谣妖言惑众,污蔑圣誉无父无君,直该碎尸万段,难抵其罪之万一!”

    朱瞻基没有发作,脸色已是十分不虞。

    那奴仆继续道:“老爷觉得那大逆不道的张宁有几分才能,就让信使带话有心结交。不想张宁胆量极大,很快就到乐安拜见老爷来了。张宁一来就做说客,晓以利害,称汉王不进取南京将有灭顶之灾,老爷不知怎么就被说动了,因此向汉王进言。王府中不少人对老爷不满,便诬告老爷与朝廷细作私通。接着张宁就被召进了王府对质……”

    薛禄听到这里,便回头道:“带罪臣傅良友上前。”

    一帮俘虏里的一个文官被押上来,跪到了老奴仆一旁。薛禄又道:“你也将供词当着皇上的面再说一遍,说了半句假话就是欺君大罪,你应知晓?”

    这个当官的比刚才的老奴仆要镇定得多,叩拜了几下才开口道:“罪臣不敢欺君。确如方才之言,朱恒被怀疑私通细作,但被怀疑为细作的张宁一到王府,对照檄文原稿的字迹,就很快洗清了嫌弃……因为没有哪个朝廷的细作敢写如此大逆不道的文章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冷着脸一言不发,武阳侯薛禄就代替问话:“张宁此人是身负命案的罪人,在乐安更无亲朋好友关系,属于来历不明之人,汉王如何能信此人说的话?”

    傅良友道:“张宁问汉王,朝廷大兵克日兵临城下,王爷何以拒敌?王爷说,据报平叛大军主帅乃武阳侯,不足为虑……”

    薛禄听到这里神情自若,他倒是条汉子,不如人也不强辩。

    傅良友继续道:“张宁言,事态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,当今圣上乃英明之主,绝不可能只派一个武阳侯前来;定会调集三大营主力,御驾亲征或以英国公为帅,一举平定乐安。他还立下军令状,如果没有言中,就请砍头祭旗。王府当场有文武数十人,竟无一人能反驳张宁的说辞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道:“汉王部下多有乐安籍,定不愿意抛家弃业远袭南下,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说话?”

    朱瞻基也是洞明了汉王部下及其本人的心思,之前才自信满满……他虽然每天面对许多人狂表忠心大公无私,但是内心却是明白的,这个世上鲜有真正大公无私的人,多少都在为自己考虑;皇帝并没有被臣子们的甜言蜜语所迷惑。

    基于这样的判断,朱瞻基才制定了占据道德大义制高点、欲擒故纵等待机会、最终重拳出击快速解决问题的既定方略。这一套策略可谓是处心积虑,胜券在握。朱瞻基认为自己的政治谋略和大老粗叔父根本不在一个层次,每一步都看似略居下风、却每一步都把汉王吃得死死的,一切尽在掌控玩弄之中。

    哪料半道里杀出个陈咬金,那个张宁简直是一无所有要啥没啥,既没有陈咬金的武力,又没有关系人脉,更可笑的还是个通缉犯连容身之处都没有。单骑杀入乐安,竟能影响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势……这,太难以置信了,朱瞻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感受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那份让他咬牙切齿的檄文,朱瞻基此时说不定还有点敬佩此人,但一想到张宁竟然污蔑自己弑父!他就恨不得马上逮住此人,让他把所有酷刑都经历一遍,最后一刀一刀割千刀而死!

    在朱瞻基的用人理念里,两样缺一不可:忠、才。那个张宁从一开始,朱瞻基就看出了有才能,就是因为质疑他的忠诚,所以没有重用。朱瞻基并不后悔自己没有拉拢到这样一个人才,因为此人简直是……无耻!

    可是真的无耻吗?不骂皇帝弑父,在乐安的事如何能剑走偏锋达到目的?或许真正的人才都比较邪门,中规中矩者干不出叫人惊叹的事来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傅良友继续说:“汉王部下没能当场反驳,只因无言以对。不过很快就有武将李明、孙奇焕二人密谋半夜行刺,杀入朱府,却没能在汉王兵马赶到之前凑效,功亏一篑,二罪将也因此被汉王所杀……”

    薛禄躬身道:“另外还抓住了一些目睹事情的证人,皇上可想听听细则?”

    “不必了。”朱瞻基挥了挥手,他好像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,君王不该随意当众发怒。但他终于冷冷问道:“不是抓了张宁家的人么,在何处?”

    一个官僚禀报道:“就地看押在南京兵马司牢狱之中,等待司法定罪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冷冷道:“派人到南京传旨,将已抓获的罪犯全部凌迟处死。”

    百八十四章真正的猛士(1)

    本来大军经过皇帝检阅之后就该祭祀祖宗挥师出征,但得知汉王已经南下,京营只好暂时取消了计划。现在去乐安城已经毫无意义,前军薛禄的两万人马得知汉王离开后已经赶到乐安收拾残局,足够了。

    事情有变,朝廷自当调整战略部署。平定一个亲王的叛乱绝非小事,朱瞻基每走一步都会看十步远,他不是一个随性胡来的人。

    这两天杨士奇等重臣都没有回家,一直在内阁吃住,随时等候皇帝召见的御前会议。作为杨士奇的得意门生,于谦也陪在内阁,两天两夜没有回家了。

    后来杨士奇听说于谦的妻子董氏生病在家,就让他回去看看,明天再来。于谦有些不情愿,但碍于恩师的话,只好先回家去了。

    于谦从东城回家,只见董氏穿戴整齐前来迎接,她虽面有虚弱之色,却还说得话走得路,并不是很严重。于谦见状心下有些不悦,却也不好埋怨,便问道:“夫人身体好些了么?”

    奴婢们躬身垂立,他们都很尊敬于谦,不仅为人正派,在家里和夫人也是相敬如宾,十分符合世人的评价标准,整个一君子作风。

    董氏带着一些歉意道:“郎中瞧过,就是气虚,没有什么大碍。李二这个人马虎,也没告诉过我就擅作主张跑到官府去禀报夫君,不然我也不会让他去让你分心,最近朝里的事很重要?”

    “不打紧,回来看看夫人的病情是应当的。”于谦在椅子上坐下来,“朝里我也帮不上什么忙,不过在恩师杨公身边,好歹能做些查漏补缺的事。”

    董氏好奇地问:“是不是关于张平安的事?”

    “是和他有些关系。”于谦有点诧异道,“夫人从何得知?”

    董氏道:“这两天京师里穿得沸沸扬扬,连我这个不出门的人也从郎中那里听说了些。记得张平安以前和夫君有过结交,还到咱们家来过。”

    于谦叹了一口气:“何止是结交,如果他不出事,和杨公的养女联姻,咱们两家的关系定当不同。可惜、可叹……不过张平安确实有些本事,当初我到南京接应他时就觉得他年纪轻轻非寻常之辈,这不弄出大动静了。本来朝廷料定汉王必反,并且所图者京师方向;不料张平安只身入乐安,凭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得汉王改变方略,南下指向南京。如此一来就麻烦了,汉王本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良将,又加上亲王身份和威名在外,南方诸城恐无心作战;因此,原本很快就能解决的藩王之乱,这下得耗些时日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张平安虽在朝廷不受待见,现在投靠了汉王,应该也有一番作为。各为其主,夫君也不必为他感叹。”董氏劝道。

    于谦摇头道:“经过这么一番变化,汉王不过是延缓了死期而已,失败同样是迟早的事。张平安投奔他有何前程可言?”

    董氏道:“那真是可惜了。我听到奴仆悄悄议论,把那个张平安都传得入神了,好像一个